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取消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1月19日開幕的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政策舉措,加快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
南通如何放大交通區位、江海岸線、承載空間等優勢,助力協同區建設加快起勢,加快打造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會場內外,南通團省人大代表、住通省政協委員和相關人士展開熱議。
南通處在江蘇“1+3”重點功能區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的交匯點,是長江以北唯一毗鄰上海的城市,肩負著傳導上海蘇南輻射、促進南北協調發展的重任。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南通正以“首倡者”的姿態勇挑重擔,穩步將宏偉藍圖轉化為發展實踐。
深化產業創新協同,構筑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市科技局局長吳佳華表示,要積極策應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以科技創新雙月例會和“月月有、家家到”等組織形式深度鏈接上海、蘇南科創資源,推動政府、園區及創新主體各層面的深化合作,在未來產業培育、特色園區建設方面與上海、蘇南“同頻共振”,新建一批合作平臺載體,共育一批創新企業,以科技資金股權化、園區產業特色化、產業投資垂直化、創新平臺市場化、科技招商專業化等“五化”行動為上海、蘇南創新成果培植創新沃土,在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中展現科技擔當。
當前,未來產業已成為順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產業。“創新體系是區域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和人才鏈等資源要素的重大集成,也是要素資源便捷流動的重要支撐?!笔≌f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施學雷建議,在協同區建設中,探索構建跨區域未來產業協同發展體系。要在強化產業研究,推動未來產業定位協同的同時,強化分工合作,推動未來產業區域協同。加快推進跨江融合,實施產業轉移承接和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從區域空間協同中實現各地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未來產業資源傾斜。在跨區域協同過程中,廣泛采取未來產業聯審聯批機制,發揮各地資源稟賦優勢,探索“策源地+協同中心”“產學研一體化”等模式可行性,盡可能提升未來產業培育效率。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南通分中心作為我市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以集聚創新人才、突破產業技術、加快成果轉化、服務和培育科創企業為目標,探索跨區域協同創新和開發合作。分中心成立一年來,已調研我市近40家龍頭企業,在浦東國際揭榜掛帥平臺設立南通專場,系統梳理并發布技術需求近20項,協同推進技術攻關。依托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實施了2個“撥投結合”項目。長三角國創中心南通分中心主任陳小薔說,分中心將持續依托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聚焦南通重點產業,進一步加快高端創新要素的集聚,推進核心技術攻堅、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培養,努力打造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主引擎。
園區共建是推動協同區建設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市依托區位交通優勢,與上海、蘇州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園區,先行突破、引領帶動,跨江合作駛入“快車道”。
蘇錫通園區因跨江融合而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直接受益者、參與者,也是展現長三角一體化成果的重要窗口。近年來,園區在放大融合機制上下功夫,與蘇州建有利益捆綁的開發共享機制,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股權合作機制,導入一批優質跨江項目,有效提升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兩大主導產業集聚度;深度實踐“上海研發、園區轉化,蘇南創新、園區孵化”策略,探索“基地+拓展區”“總部+協同中心”“飛地孵化”等模式,走出一條“有效嵌入、錯位發展”的協同路徑?!凹涌旖ㄔO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積極發揮重點建設區的先發優勢?!笔∪舜蟠?、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虞越嵩說,園區將聚焦南通創智天地和中新(南通)產業合作區兩大載體建設,發揮清華創智孵化基金和中金創智產業基金兩只基金的撬動作用,招引擬上市企業及上市企業擬募投項目落地,構建上市企業高效服務機制,打造上市企業投資首選地。他還建議,從省級層面指導建立成本共擔、財稅分享、指標互算等機制,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升協同融合效能。
近年來,如皋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先后與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合作建設了5個“科創飛地”。其中,如皋長江智創園通過與上海同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共建“同濟技術轉移如皋港創新協同中心”,構建了一套特有的“引才+暖才+育才+興才”人才服務模式,使園區成為科創產業與人才集聚和創業的活躍地。截至2024年底,園區共承接90多家企業和一批人才項目、科創項目,在半導體及信息科技領域形成聚集生態。“我和團隊成員的重要任務就是當好項目的‘陪跑者’,從企業運營、市場拓展、資金賦能、供應鏈配套及企業合作等多維度為項目落地孵化提供支持?!比绺薷郏ㄉ虾#┊a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長江智創園運營總監秦曉鳳說,今年園區將更加聚焦地方主導產業,構建上下游生態鏈平臺,組建科創基金,為人才科技項目深度賦能,為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力量。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最亮底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協同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是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的題中之義。
“深入學習借鑒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經驗,積極探索協同區‘綠色發展’路徑,加快推進協同區生態領域一體化行動,持續增強綠色發展內生動力?!笔∪舜蟠怼⑹猩鷳B環境局局長程煒說,生態環境部門將加快健全共保聯治機制,加強崇明—南通等毗鄰地區聯防聯控,完善監測信息互通、預警預報聯動等機制,聚焦重點跨界水體協同管理、醫療廢物跨省聯合監管,全力保障區域環境安全。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管控成果在項目環境準入、生態保護監管等方面應用;依托協同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平臺優勢,夯實環保產業科技支撐。同時,聚力政策協同創新,強化資源環境要素保障,以(近)零碳建設試點為契機,探索園區減污降碳創新實踐,推動環評審批、排污權跨區域交易等領域改革試點。
近年來,長江口區域在綠色發展道路上成果卓著,作為來自環保產業領域的省人大代表,江蘇京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武林深感自豪,更覺使命如磐、重任在肩。他介紹,京源環保響應市委、市政府要求,積極接軌上海,全方位全領域融入蘇南,率先與清華大學在蘇州成立工業水處理研發中心,雙方聯合研發的納晶電極超氧化綠色處理技術及裝備已獲得兩項專利,超導磁混凝飲用水處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今年1月,公司順應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在上海成立了京源云計算上海分公司,致力于讓AI技術為智慧環保的數字化運行賦予強大動能。他建議,政府出臺更具有行業專業方向的引導性政策、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更好吸收和接納新技術、新領域的優秀人才來通發展,真正實現人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他還呼吁廣大南通企業積極擁抱新技術,借江蘇數字經濟東風,積極轉型,提升傳統行業智能化水平,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采寫:南通報業全媒體記者 朱蓓寧 沈雪梅 王瑋麗 范譯
編輯:劉鈴燕